Silmo x 法國巴黎觀察日記
有沒有想過,號稱時尚之都的巴黎人,他們都怎麼戴眼鏡的? 故此小編特地推出一篇【 法國巴黎觀察日記 】,來解解心頭的疑惑。 小總結一下如果真的要說,還真的沒有特定風格! 由於巴黎是個相當多樣性的城市,各式各樣的人穿梭著巴黎街頭,型塑出一種另類的文化熔爐, 因應著這樣的特性,所以很多種類的眼鏡,也能自然而然地被搭配著。前言
聲明:以下皆由小編主觀觀察,不能代表實際狀況 提到時尚、最會穿衣服的國家、浪漫、奢侈穿搭......等諸如此類的關鍵字,或多或少都會想到巴黎, 平常我們提到法國,也都會很直覺的聯想到浪漫、甜點、夢幻、葡萄酒等讓人期待不已的畫面, 但稍微做過功課或是去過當地旅遊的人,都會知道想像終究是想像QQ首先,巴黎與巴黎都會區是歐洲最大的多元文化區域之一。 根據法國國家統計與經濟研究所(INSEE)的統計指出, 2012年1月1日,法國有6520萬居民,其中包括570萬移民,38%的移民(220萬人)居住在巴黎市區, 多年來,移民人口的地理集中度幾乎沒有變化,另外,移民人口也成長中。[1] 加上巴黎是個觀光重鎮,自然觀光客也很多,以及令人聞風散膽的扒手也屢見不鮮, 甚至還有一個名詞叫「巴黎症候群」,就是巴黎想像太美好,與現實落差太大造成的精神絮亂, 好發於「把巴黎想得太美好」、「對於現實落差太大無法調適」等人。小編也發生了一則小插曲...... 小編:哇,Jerry我們要去巴黎了好期待。Jerry:是啊。 (五分鐘後,FB顯示Jerry向你傳送了N則新訊息) (小編點開訊息)訊息:驚爆!巴黎十大注意事項。 訊息:那些年我們在巴黎被偷的皮夾。 訊息:注意!好險有七大守則,不然我差點無法從巴黎回國。 訊息:駐法國代表處提醒國人注意旅遊安全。 訊息:想知道巴黎治安問題嗎?留言小編即將私訊給你。小編:你是怕我回不了國嗎? Jerry:是啊,很怕。 好啦,偏題太多了,總歸法國只要先做好治安方面的功課,然後享受在人文藝術、時尚趨勢的氛圍中,法國還是很值得去體驗的國家, 接下來開始進入正題,法國巴黎觀察日記!!!
法國巴黎觀察日記
呼應第一段所說的,因為巴黎人口組成相當多元,所以很多眼鏡也被自然配戴, 西裝、Normcore、混搭、運動風、街頭、單寧系列......平常雜誌上看到的,活生生的出現在巴黎街頭, 鮮豔的撞色、繽紛的圖騰、混搭了數個色系,都被很自然的穿出來。 我們常說巴黎人充滿自信,在穿搭上便可見一斑,小編則是統整出常見的五種框型。金屬細框
金屬細框的風潮早以吹拂了許久,但這股浪潮好像還是威力不減, 在巴黎街頭上還是可以看到許多金屬框的蹤影,類型也相當多樣, 無論是雙槓、圓框、雷朋造型、方框,搭上金屬的文藝氣息,漫步在巴黎彷彿與其人文氛圍融為一體。 但並不侷限於Gucci帶起的Oversize的大框面,大型、中型、小型的框面都蠻平均出現, 另外金屬框的好處就是中性,所以不管男性、女性都能戴出風貌。在這樣的浪潮下,各家品牌在金屬框都有不錯的表現, 不論是以鈦金屬本質的高感表現、輔以七寶燒工藝、繽紛的色系、或是添增少量板材的巧思,都很值得品味。





圓框
早期因為技術限制,鏡片只能磨製成圓形,當時有不少文人書生都會配戴眼鏡, 所以在當時,圓框給人的印象便是文藝書生的氣息。直到1930年代,眼鏡產業邁入一個轉捩點,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產業,科技也隨之進步, 鏡片開始廣泛突破了圓形的框架,橢圓、飛行員、眉框等造型也越來越普及, 在鉸鏈、鏡臂、樁頭等零件的設計也越來越進步。順道一提,Ray ban風格也是在同個年代開始嶄露頭角。







玳瑁色
提到玳瑁,許多人自然會聯想到東方人文的風格, 至於眼鏡如何傳到中國與日本,還沒有很肯定的文獻可以證明。 小編則是在 Spectacles & Sunglasses 這本書裡翻到, 在西元1652年(也就是清朝)的文獻記載,提及到可以改善視力的物品, 但沒有很明確地指出是什麼,據傳是從現今的馬來西亞(當時是荷蘭殖名)傳入,並衍伸成許多樣貌。 當時以玳瑁、銀、金為材質,也因為都是稀有材料,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之一。題外話1. 日本當時也正處於鎖國狀態,當時也只跟荷蘭保持貿易關係, 或許我們可以假定,是荷蘭將眼鏡這項物品,帶入東方文化。題外話2. 清乾隆時,李行南的《中江竹杖詞》巾有「少年不盡風流態,理聰斜窺紅粉妝」之句, 就是指江南一帶人以戴眼鏡為時髦,亦有在結婚禮儀時,新娘以上有色眼鏡掩羞容。 不論是東方或西方,使用玳瑁製成物品早已行之有年(或者千年), 不過有一個詞特別介紹一下 - horn-rimmed glasses。根據字典定義 horn-rimmed,最初是以玳瑁、動物角製作,粗厚、大膽的眼鏡框型, 但大部分的歷史背景下,則是指合成塑膠來仿造出紋理的眼鏡。眼鏡從原本負面的聯想(老、虛弱),透過喜劇演員 Harold Lloyd 的詮釋,才開始變成流行。 Harold Lloyd、Charlie Chaplin、Buster Keaton並列為最有影響力的默劇、喜劇演員, 當時Harold Lloyd 帶著 horn-rimmed 風格的眼鏡,作為一個角色象徵, 在他1917年喜劇短片 Over the Fence 中佩戴。在1920年代這樣的眼鏡蔚為風潮,但當時的膠框眼鏡在太陽照射下,容易脆化斷裂, 所以遭遇經濟大蕭條時,堅固的金屬框反而成為經濟實惠的選擇, 然而在整個20年代,還是偶爾能看到 horn-rimmed glasses 竄起成為主流。









藍色、白色、透明色
巴黎街頭上真的超多人戴這些色系的眼鏡! 藍色傳達平靜、寧靜和秩序,藍色完美詮釋出天空般的寧靜感,廣闊的令人振奮, 藍綠混搭出如湖水般的色系,給人一股愜意在自然環境的靜謐感, 藍色與玳瑁的結合,不像紅色那樣的跳耀,融合出一種守序的平和。白色的自然風貌,套用在現代摩登的框型結構下,這樣的衝突感反而造就了強烈的形象, 像白色這樣未經修飾的顏色,自然能輕鬆混搭於其他色系。透明色系的通透感,看起來相當輕盈舒服, 也因為視線能直接看見臉型,以及眼鏡的對稱效果,讓臉部看起來更為順眼自然。 不論這些顏色是否從大自然啟發,他們正被巴黎街頭大量的使用著。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