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小編走到幕前.談談對眼鏡的看法與轉變
今天光明分子不打算說故事、不提設計師、不講產品,來跟粉絲們說心得、談感受、聊想法。
小編是一個從單純的消費者,轉身踏入了眼鏡產業,也接觸了許多與眼鏡相關的知識與趨勢。
而這篇是由小編觀察的角度去撰寫,沒有專業術語,意在能透過平白簡單的文字,來拉近眼鏡與人們的距離。
不免俗的還是要介紹一下光明分子名字的緣由,畢竟是我老闆
光明分子
「物質特性的最小粒子是由分子所構成的。」
「我期待往後的努力能夠成為運轉這光明世界的小小分子。雖然小,但卻是最基本、最重要的。」
by Jerry
小編認為不管任何領域,基礎都是最重要的一環,基本工做足了,才有機會談更高更遠的理想。
正所謂「千里始於足下,高山起於微塵。」
逛過不少間眼鏡行,而光明分子帶給我的感覺是一間選品店,
篩選了世界上不同的品牌及設計師,把值得收藏的眼鏡介紹給消費者。
選品店是什麼?
簡單來說就是老闆用他的想法跟品味挑東西,你可以從商品、裝潢、甚至服務人員,看出老闆的格調,
會讓你一進去就覺得,「哇靠!這間店的sense很...........」
縱使歲月無情地在Jerry頂上的烏黑斑駁出些許灰白,
仍然不辭辛勞地尋找著值得分享的眼鏡作品,推廣給許多熱愛眼鏡的人們。
你可以透過喜歡的品牌,來到光明分子眼鏡,
也可以透過光明分子眼鏡,認識更多的令人愛不釋手品牌。
近視的人變多了,重視眼鏡的人卻沒跟著變多
近年來國健署對近視人口的調查,發現全世界的近視比率逐漸成長。
最近亞洲吹起了一股眼鏡時尚風,但在更早以前,讓眼鏡踏入時尚的故事,可以回溯到1980年代的歐洲。
早期眼鏡稱為Spectacles、Glasses,給人一種生冷的感覺,人們對眼鏡的認知也停留在功能性的強調。
不過在1978年法國品牌Alain Mikli提出一個概念,並為此創造出詞彙“ eyewear ”,來翻轉人們對眼鏡的印象。
其核心的精神在於「給眼睛穿的物件也能很時尚。」
eyewear逐漸開始泛用,也讓眼鏡悄悄地跨足時尚圈,甚至成為了眼鏡的代名詞。怎麼還是說故事了
縱使眼鏡時尚風吹起,還是有許多人和小編一樣,覺得眼鏡僅僅是一個拯救近視的工具,
仍然挑便宜貨交差了事,也對舒適性、造型妥協。
但對於需要長期戴眼鏡的人來說,時間慢慢地懲罰著自己的選擇,
鏡腳太緊對頭部產生壓迫感、鼻墊不合讓眼鏡容易鬆脫...
久而久之,開始對眼鏡產生一股厭惡感,也把眼鏡跟負面的觀感做連結。
追根究柢,只是還沒找到一副對的眼鏡。
或許眼鏡沒有我們想的這麼簡單
套句貝爾納的名言
「構成我們學習最大障礙的是已知的東西,而不是未知的東西。」
小編身邊總有這種人,他們很常說:「XXX的工作不就XXX就好了?」
但這只是憑藉著自己的經驗,對一個不熟識的事物先入為主。
或是像眼鏡這種高門檻的領域,知道自己要乖乖閃開,讓專業的來,
因此會很相信從業者或眼鏡品牌的資訊,卻也很容易被誤導。
偶爾也會看自己的眼鏡,心想著「不就螺絲栓一栓就搞定了」(Jerry: 哩勒公蝦?)
種種原因造成對眼鏡有既定的成見和誤解,也侷限了我對它的認識。
在接觸光明分子眼鏡後,每位同仁都在小編有所疑惑的時候,用溫柔敦厚的嗓音以及淵博的眼鏡知識替我解答,
常常在想一個眼鏡有這麼多科技背書,戴起來會有差別嗎?
沒想到,還真的有差。
可惜的是這種感官體驗描繪起來總是曖昧不清,也無法很精準的描述
Ex:舒適感提高63%、頭部壓迫感降低了87%...
語言很多時候都是假的,經歷過的才是真的。
如同現在有很多品牌很會說故事,是否有貫徹品牌理念,最後還是交給消費者去驗證。
藉由重新認識眼鏡,對眼鏡的看法也不再侷限負面,能有這樣觀念的轉換,
歸功於從一個旁觀者,化為眼鏡產業的其中一員(小編算吧?)
因為這個機會,才得以發現眼鏡的世界有多寬廣。
如果看完這篇文,覺得心有戚戚焉,同時充滿了自責懊悔「眼鏡啊,是我誤會了你啊!」
或是看完這篇文,心中掀起波濤洶湧的情緒,等不及想試試「眼鏡啊,我要來體驗你了!」
都趕快加入小編的行列,一起著手計畫換副眼鏡吧!
艮,可是好貴
題外話
每次Jerry教導小編一些眼鏡的知識後,臉上總會揚起一抹微笑,欣然自得地慢步回辦公室,
好似把一個誤入歧途的羔羊導回正途的牧羊人,藉由放慢的腳步耍帥,細品那份成就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