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什麼原因,讓眼鏡充滿了靈魂?
在你眼裡,很多副眼鏡是不是大同小異?但在他人眼中,卻覺得大相逕庭。由於眼鏡融合了機能性與造型性於一體,每個人會在乎不同的細節,同時也會不在乎其他部分,沒有孰對孰錯,青菜蘿蔔各有所好,不變的是,大家都是將熱情投注在眼鏡上,才會齊聚一堂討論研究。 那麼,許多人怎麼看待一副眼鏡呢?或是聚焦在眼鏡的哪些細節?討論眼鏡時,大家在討論什麼? 在最早類似眼鏡的使用可以回溯到西元50年左右,一位古羅馬時代的政治家、劇作家兼哲學家 - 賽內卡,當時以一個裝水的玻璃球狀物,達到放大鏡的效果,並用來閱讀。或許眼鏡的概念早已存在一兩千年,但在過去眼鏡也僅僅只有王公貴族才能擁有的奢侈品,而真正普及給平民大眾使用、欣賞,卻只有短短幾百年的時光而已。 在1978年法國品牌 Alain Mikli 提出一個概念,並為此創造出詞彙“ eyewear ”,來翻轉人們對眼鏡的印象,當一線精品將眼鏡視為重要的飾品,驅動了眼鏡的時尚風潮,同時也拉寬眼鏡的價格。
眼鏡本身的價值
如果說框型與臉型的搭配,是你與眼鏡的一面之緣,那麼鼻型與鼻墊的貼合,便是能否長長久久的關鍵。鏡框本身再怎麼深得你心,當它在你臉上始終若即若離,再怎麼炙熱的愛,也會因為無法克服的距離而消散,更別提因為眼睛的光學中心,與鏡片的光學中心不平行,造成的稜鏡效應,讓視覺品質下降。 眼鏡的初心便是戴在臉上,改善視力問題,無法配戴的眼鏡,就沒有意義。而鼻墊,有著讓眼鏡穩固地拖在臉上的使命,幸運的是,「大多數」的鏡框都能更換鼻墊,就算挑選到自己無法駕馭的歐美框型,也能透過鼻墊的更換來解決。




人附加的價值
我們簡單地談完了眼鏡本身的價值,等等,你說還有「框型」沒提到欸?框型囊括的層面很廣,所以決定拿來當作銜接人文與環境的橋樑。 以最近很火紅的金屬細框為例,以往金屬框賦予一種文青、書生、專業的氣息,不是人人都會想配戴,當時尚風潮延燒至金屬框時,反而是人人一隻金屬圓框。有鑑於此,一副眼鏡的價值,也時常跟著消費者的味蕾改變。 評估完眼鏡本身的質感後,有些人開始去追溯背後的故事,隨著設計師的理念而多了一份認同。或是獨愛日本老師傅手工製作的鏡框,認為手工框有一種無法被取代的靈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