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視與視線的距離
[公分] | 醫學標準(視角20度)
[吋] | THX標準(視角36度)
[吋] |
30 | 4.7 | 8.8 |
40 | 6.4 | 11.7 |
50 | 7.9 | 14.6 |
80 | 12.7 | 23.4 |
100 | 15.9 | 29.3 |
如果依照醫學標準來選電腦螢幕,
會先面臨市面上買不到的困境…
而低頭族們使用手機相信距離與視角絕對符合醫學規範,
不過相信多數人應該會覺得使用平板看影片或著網頁,漫畫,
會比用手機看舒服多了.
所以關鍵還是在使用距離:
使用的距離盡量拉遠,眼睛的調節就能放鬆,負擔自然降低.
近來很夯的名詞還包括了[視網膜螢幕]
雖然這是蘋果公司的創造出來的行銷詞彙,
但從視光學角度來說,亦具有可依據性.
已經有過一番介紹,對於大多數人而言,在嚴謹標準測試之下,
視力極限大約是1.0
當然,不否認有少數個體能夠表現得更好.
說得白話一點,當我們距離12英吋(約30公分)觀看由黑白交錯構成的線條時,
如果將每個顏色所佔的長度一直一直縮小,
小到短於0.00349英吋時(0.0088646公分)
我們的眼睛,就會無法分辨單獨的顏色,而看成一條灰色的線.
手機,電腦,電視螢幕,用來呈現畫面的方式,就是由稱之為像素的點,
每個點表現一個顏色,而由無數的點構成畫面.
同樣的解析度,隨著面板尺寸的不同,也有可能造成雖然解析度較高,
可是畫質卻反而較粗糙的現象,因此一些手機評測介紹裡面都會加入ppi
也就是Pixel Per Inch:每一英寸所含有的像素數,當作評斷螢幕畫質細膩度的標準.
這數字理論上越高,畫質就會越細膩.不過,還是要考慮到使用距離.
當距離拉遠,自然就不需要那麼高的ppi也能滿足[視網膜螢幕]的定義.
題外話…視網膜螢幕一詞從iphone4出現
但是筆者實際運算之下,
在蘋果自己設定的10英吋(25.4公分)距離之下,
需要344ppi才能滿足視網膜螢幕定義
iphone要在10.5英吋(26.67公分)時,才能滿足視網膜螢幕的定義
電視或電腦螢幕,一定尺寸大小以上時,大部分解析度都是
台灣的有線電視訊號解析度是480i
也就是整個畫面是由640×480(4:3) 的畫面構成
所以當我們用16:9的高畫質電視在觀看有線電視頻道的時候,
對眼睛健康而言,距離當然是越遠越好,
距離遠,眼睛調節才不會太過用力,
這點不管看的是書,是手機,是螢幕,都是一樣的.
很令人遺憾的是,除非我們主要都是看HD電視或著藍光影片,
依照台灣現在大部分電視節目的解析度以及一般的DVD影片都是480i,
我們不得不在看馬賽克般的畫面與太小的畫面當中做一個選擇.
(我無法想像2m距離看22吋的電視會是怎樣的感覺)